因为崇祯实在不是一个可以让下属心甘情愿替他出头的领导,作为一个皇帝,崇祯毫无担当。
南迁之议最早由翰林院学士李明睿提出,从崇祯十七年就开始反复讨论。李明睿本人是南迁的主力推动者,逐渐在朝中分为两派:以北方官员为主的固守派,和以南方官员为主的南迁派。
问题在于,李明睿仅仅是个翰林院学士,位卑言轻,而内阁大臣的态度则十分暧昧,没有人愿意明确表示支持南迁。尤其内阁首辅陈演,更是态度明确的反对南迁,而且反对南迁的众大臣还以春秋大义这种古代的政治正确来压皇帝,最终使南迁动议流产。
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,因为大臣们太知道崇祯是什么样的人了。
崇祯这个皇帝,有个特色就是——功劳总是自己的,过错全是别人的。对待功臣良将,他的赏赐十分吝啬,像卢象升孙传庭这种名将多次有过有功不赏的情况,甚至两人战死之后都得不到抚恤和追认。但崇祯的另一个原则是——有过必罚!而且是重罚,对待大臣动辄斩首抄家,所以史书评价他“寡恩”。
展开剩余37%而且崇祯总是习惯性的讲局面恶化的责任推到大臣身上,无论是清军入关还是流寇蜂起,他都不认为是自己政策失当,而总是诛杀大臣。就算是自己的想法,也会在关键时刻推出大臣来背锅。
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三年,崇祯有感于两线作战实在力不能支,于是想和满清议和。但受限于明朝“不议和”的政治正确,这种事情不能明着干。于是密嘱兵部尚书陈新甲与皇太极接触,可是这件事后来被人扒了出来,言官交相弹劾陈新甲,崇祯毫无担当,当即下令将陈新甲斩首,当了自己的替罪羊。
有了这么个先例,大臣心里自然也清楚。就算有内阁大佬公然支持南迁,皇帝到了南京之后,也一定会以“首倡邪议”,丧城失地的罪名将其斩首,明末的大臣们都是人精,谁也不会当这个冤大头,所以君臣就一起在北京等死喽。
发布于:北京市